关理看着那个英文名字:“竟然还真写了。”
就是这个项目名……公知?怎么一股子嘲讽气质,系统的翻译应该没问题吧?
扫了眼仅有的两个项目,他先点开上面那份档案,新的界面立刻展开。
何谓“公知”?
通用释义是“公共知识分子”,在网上往往被用来指代部分特定人群。
大多数常见语境下,“公知”与“SB”同义。
但在这篇档案中,它或许就是字面意思:公共认知,人类群体对某一事物的主流认知。
最开始引起基金会注意的,是所谓“历史上的中国”,那个古老而神秘,甚至被誉为“遍地黄金之地”的国家。
世人多把马可·波罗的那些话语当做他的夸张与臆想,但如果,那是真实的呢?
“曾经是真实,在所有人都相信那本书的年代,中国就是书中的模样。”
——SCP-Tiel是被收容着,但可以被用来拯救世界或收容其它异常;Archon是不能收容,如果你真的收容了它,世界才是要毁灭了。
“理性之潮”就是这样一个Archon。
它的异常效应,它的存在本身,让这个世界得以维续。
“这个项目其实……”系统似乎想说什么,停顿之后又放弃了,“算了,你看了就明白了。”
与“公知”直接定义异常为一个国家不同,“理性之潮”将这一异常描述为人类的思考、交流、总结。
不,应该说是反过来。
它认为人类所有获取知识的行为,都是一种异常现象。
理性自混沌的邪恶里诞生,科学从思维的闪光中萌芽。
而后它们成为我们用以对抗外界的全部武器。
而这本身就是一种“异常”。
对于人类而言,理性是神话般的奇迹;对于世界来说,理性仅为不应有的失常。
极其概念化的描述,还有大片大片的朦胧语句,让读者很难理解其中的逻辑。
但关理很轻易就看懂了。
同时他也意识到了系统之前想说的是什么。
这个项目……很克苏鲁。
它的格式和用语都是SCP化的,只有核心设定跟克苏鲁极度相似。
相似的冰冷宇宙,相似的灰暗历史,唯一不同的是两者的叙述基调。
那也是克苏鲁与SCP最大的不同。
——前者是“虽然人类一直在挣扎,但并没有什么卵用。”
——后者是“虽然并没有什么卵用,但人类一直在挣扎。”
仅仅调换了语序,情感色彩却全然相反。
这篇“理性之潮”也是如此,它就是个建立在类克系设定上的反克苏鲁作品,特别黄金主义。
还真应了关理之前对文深忽悠的那些东西。
这该说是无独有偶还是命运使然?
别人都是从克苏鲁写出新怪谈,就它从新怪谈走向了克苏鲁。
还是在“克苏鲁正统作品”即将出现的当下。
“时因……”不论如何,关理记住了这个作者的名字,“我记得主系列里有一篇档案的名字也叫‘时因’?”
系统调取资料并总结道:“是的,SCP-3200-时因,一片直径三亿光年且在逐年扩张的时空不稳定区域。”
“中文名,看来是国内的作者。”退出档案界面后,关理还注意到这一点。
虽然整个网站都配备了即时翻译机制,不过至少在用户名上面,他们得以保留原本的语言。
一个以中文写就的名字,代表其背后也大概率是个国人。
当然,这并不会影响什么。
所以关理只稍稍关注了一瞬,便将其抛之脑后,开始翻看TW系列其它文档。
用他第五系列的眼光来看,新的的基金会作者受主站第一系列影响最深,大部分档案都带有鲜明的“早期基金会”风格。
即结构简单,格式严整,主要靠异常设定的创意取胜。
整体质量依旧参差不齐,堪堪及格的很多,较为出彩的也不少。
关理顺着编号一路看下去,生生看出了手游抽卡的快感:打开档案之前,谁也不知道里面是不是篇神作。
这倒是跟翻基金会主系列时的感受没啥区别。
关理对系统的审核工作表示非常满意,还真心实意地夸奖了一番,然后就打算过河拆桥,“时间也差不多了,现在的SCP社群应该能做到自我筛选。”
“那么开放编辑权限?”系统在后台做好了生成公告的准备。
“开放,和评分机制一起上线。”关理下令道,“还有TW系列的设定中心……也顺便开了吧,给他们加点儿写作动力。”
系统:“公告已发布。”